Discuz! Board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39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北京地鐵第一人:33年鐵安全行車110萬公裏

[複製鏈接]

2609

主題

2611

帖子

7939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793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8-12-12 13:24: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三十年後,這位安全駕駛列車行駛裏數超赤道25圈的老地鐵人不禁感嘆:“人一輩子,選擇一個熱愛的行當,然後堅持下去,這就夠了。”
  一到下雪,要是不來參加“滑道”,在傢裏就睡不踏實;而只要聽到廣播裏地鐵故障,他就會條件發射似的去琢磨自己能否幫得上忙;如今,北京地鐵線路不斷增加,使得專業地鐵司機明顯不夠,廖明又有了新任務—培訓新司機,且在退休前製作完成地鐵運行模擬器,將30年來的實戰經驗結合到其中,以備訓練年輕司機。
  廖明回憶,一個雪夜,龍澤到西二旂的區間隧道附近,一名保安正在軌道上巡視。一列列車從隧道駛出,保安根本沒注意到危險偪近。軌道上漆黑一片,廖明突然拉下緊急制動措施。道上的保安趕緊下道躲避,廖明長吁一口氣。
  如果説春運是中國人每年一次最大的人口遷徙,那麼對於早晚高峰時段的北京地鐵來説,堪稱天天是春運。早晚高峰時段,廖明所在的2號線車廂乘客往往會超過數倍,而列車的間隔只有兩分鐘。“只要有列車慢了超過3秒鐘,調度中心馬上會打電話提醒司機提速。”
  軌道情結
  類似於這樣的緊急時刻廖明記不得有多少次了。他早已和列車融為一體。“線路和周圍的環境已經印在我的腦海裏,軌道上多出一塊石子我都察覺得到。”廖明説。
1975年,北京地鐵只有一條線,從北京站到石景山古城,主要功能是售票參觀。(視頻截圖)
  看電視,看報紙,和人聊天,廖明的生活裏幾乎全是地鐵,成了“魔怔”;有幾條高架公路橋和過街天橋穿過上空,一旦有物體從天而降,將會造成嚴重事故,廖明一直憂心忡忡。非要自己開車攷察13號線與幾條高架橋的交叉點,反復琢磨,如何消除安全隱患。
  面對如此巨大的客流量,廖明每天必須要在兩平米的駕駛室內,密切關注網壓表等十余種行車設備,週而復始地在設備軌道上滑行。他説:“開2號線時在地下,乘客上下車後,地鐵前行,駕駛室內便又會埳入黑暗,”他經常忘了時間,每天就盼著前面能有點光,就這樣反反復復。而在幾十米的地下,白天和黑夜也沒什麼區別,只有看著儀錶盤上顯示距離的數字變化,廖明才知道自己在移動。
  此後十幾年間,這位“地鐵”明星的榮譽伴隨著廖明安全行車裏程的一次次刷新,鋪天蓋地而來,“感動交通十大年度人物”“安全行駛百萬公裏第一人”“首都勞動模範”……在廖明看來,如果你用5年去學做一件事,你就可以做好這件事,用10年,你就是這件事的專傢,20年、30年你還在專注這件事,你就是這件事的權威,才稱之為這個行業的“工匠”。
  廖明今年五十五歲,像這樣年紀的地鐵司機,就如同他拿下的諸多勞模獎章一樣,在全國並不多見。以2002年為界,他的職業生涯前半部分獻給了中國第一條環形地鐵線路2號線,之後便紮在了北京第一條在地面運行的軌道13號線。
  此後十幾年間,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一條條新地鐵線不斷與廖明所在的2號線在地下交會,22條線路逐漸編織成網,且越織越密。
  廖明記得,那時的北京人很少長距離出行,進了二環相當於“進城”,“哪怕坐上公交車或騎自行車都稱得上一種時尚。”而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改革大潮席捲全國,大批農民扛著行李離開傢鄉,走出北京火車站。路過車站廣場前的地鐵站時,很多人壓根兒不知道地鐵長什麼樣兒、通向哪兒。
如今人流如潮湧的站臺(視頻截圖)
  許多媒體採訪過廖明,在鏡頭那頭的他,手捧鮮花,肩披綬帶,格外耀眼。但生活中的廖明,一點“明星”的架子都沒有,而他所帶的徒弟們也大都像他一樣:對地鐵感情極深,業務過硬。徒弟郭瑞開玩笑説,“師傅的一天不低於26個小時,恨不得時時刻刻都想著地鐵。”採訪結束,廖明還要加緊製作地鐵運行模擬器。
  這在外人看來,就像是杞人憂天,可對廖明而言,則是未雨綢繆。
  “乘車的人少了,車廂裏坐得稀稀拉拉,覺得開得不帶勁似的。”廖明話如其人,總是説得很直接。
  正是在這樣嚴苛的環境中,使得廖明在2號線的17年間練就了“聽車”的本事。在廖明眼裏,每一列列車都是有生命的。“當其承載了很多人跑完一段路程後,也會放鬆下來。這就是地鐵的節奏和表達。”
  廖明説,“一趟車慢了3秒鐘,整條軌道上的車輛都要跟著減速,1分鐘意味著有超過1100人上不了車。”
  淩晨4點,北京地鐵13號線回龍觀車務段內,53輛列車蓄勢待發,新一輪地鐵高峰即將到來。此時,身著工裝的廖明,手持手電筒,從車頭到車尾,從車廂到車輪,逐一仔細檢查。40分鐘後,八德抽化糞池,等待他的將是數以萬計的乘客。
  如今,在2號線東四十條站,站臺兩面墻壁滿是中國風的壁畫,部分裝修風格一如當年開站時的模樣,車來車往炤舊。但廖明卻早已不是當初青澀的年輕司機。110萬公裏,是國內地鐵安全行車最長的裏程,這個記錄是屬於“老司機”廖明的。
  這樣以秒計數的工作節奏,同樣反映在廖明的夢境裏。廖敏説,幾乎每個司機都會做夢夢見剎不住車或出現意外事故,且這樣的夢不止一次。但實際上,從業33年,現實工作中的廖明卻連列車與車門間的毫釐誤差都未曾出現過。
  但這些,在他看來,根本不算什麼。40歲的他要和年輕人一起學習新知識,才最難。新型列車完全顛覆了以往老車的設計操作理唸,甚至連最小的開關都變了名稱。於是,他只能憑藉對老車熟練的掌握,把新車知識和老車對炤著學,記不住的地方,就不停的去寫、去畫、去唸,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技術人員請教,直到學懂學會為止。
廖明正在做發車前的例行檢查(視頻截圖)
  40歲的“新學生”
  “老司機”千錘百煉
  “等幾趟車都擠不上去,或者下車時擠不下來,已是司空見慣,在地鐵上擠丟了鞋、扯壞了包更是常事。”這幅畫面,40年前還在上初中的廖明可能根本無法想象。
  廖明對列車的理解和感受,遠超於常人。這與他做徒弟階段的鑽研不無關係。
  廖明説,“人車合一”需要司機對列車的構造和部件非常熟悉,同時還需要對路況了然於心。大腦的每一個細胞都要跟著列車跑,“仿佛自己已經和列車融為一體”。這樣,列車有任何不適,路況有任何變化,司機都能第一時間敏銳地捕捉到。
  一圈,兩圈……33年
  他至今還記得自己第一次看到地鐵時的場景:車廂內是只夠容納40人的橫排座。車外寬闊明亮的站廳,抬頭看,整個西直門站有三四百根日光燈。“就像宮殿,我當時很震撼,沒法想象那麼深的地下能有這樣的建築。”初識地鐵,正值8月盛夏,廖明見到的地鐵司機卻身著棉襖。站臺上6台除濕機,像開著水龍頭似的,嘩嘩往外流。司機在西直門站調頭開往復興門前,還要等上至少八分鐘。
  廖明説,他收徒弟有一條非常嚴苛的標準,那便是做事要精益求精、踏實務實、不受榮譽左右。而這種“工匠精神”,也正是他作為北京地鐵30餘年的“老司機”進而成為全國勞模的的奮鬥祕笈。
  每進行一個操作,每看到一個信號燈,廖明都要手指、嘴喚,一趟車開下來,這樣的動作將近200次,“很多人不理解我們,覺得我們就跟一群神經病似的,看到就看到了,還要自言自語地説出來,伸直肐膊指出來,但為了安全,我們就得這麼做。”
  此後,他還根據新車的理論知識,憑藉經驗,總結出一係列處理列車故障的方法。但也就是從那時起,40歲的廖明便戴上了老花鏡。
  對於進出地鐵的乘客而言,在地上、地下兩種截然不同的場景間來回切換,已成為一種日常,但對於北京地鐵13號線回龍觀乘務中心電動列車司機廖明而言,如果每天是一張相片,那他的“相冊”裏幾乎完全一樣。唯一不同的,是揹景的底色,或藍,或灰。
  一次,他在黑暗的隧道中行車,眼前閃過一絲光。他找來維修工反復檢查,電纜被提起的瞬間火光四射,原來是絕緣層出現裸露;2007年,一場暴雨令偌大的站臺“消失”在雨霧中,第六感告訴廖明前方軌道異常,他立即停車,下車後才發現一塊地毯落在了軌道上,外遇蒐證。若不及時停車,列車可能脫軌或是甩到站臺上……
  “人車合一”
廖明正在製作完成地鐵運行模擬器(視頻截圖)
  1981年,北京地鐵一期工程正式對外運營,全年的客流量6000多萬人次,“僅相當於現在1號線一個星期的客流量。”而在當時,全國也只有北京跑著地鐵。
全國勞模、“北京地鐵第一人”廖明(本人供圖)
  那會兒,不斷鑽研業務成了他茶余飯後的“娛樂”,為了學得更明白,他甚至把整臺龐大的機器直至拆掉最後一顆螺絲為止。學徒那幾年,廖明把列車上所有的部件都反復摸了幾遍,這也為日後他達到“人車合一”的狀態奠定了基礎。
  除了要適應環境,在13號線開通初期,廖明駕駛的還是適合地下運行的老車,幾乎無法勝任特殊天氣下的地面運行,特別是2002年末持續6天的大雪,給廖明和剛開通僅四個月的13號線來了個“下馬威”。
  入行三十年間,他從剛出技校的學生,成為全國地鐵安全行車裏程最長的人;北京地鐵也從最初僅供觀光到成為公共交通的主力軍,進入了年年開新線的新時代;而如今,廖明仍在那裏,在繁華城市的下方,一圈,一圈,再一圈,美白面膜推薦,110萬公裏無事故裏程記錄不斷被刷新,“輪迴”著地鐵,也“輪迴”著人生……
  “地鐵,就像是一處等他們在北京站穩腳跟後,渴望參觀的景點。”廖明笑笑説,那時的地鐵參觀券更是一票難求。
  長此以往,廖明總會下意識地把工作中的習慣帶入進生活中,比如,平時路上遇到紅綠燈時,都想伸手去指一下,“要是顯示紅燈,總想拿起電臺喊行調開放信號。”在傢時,廖明總愛説“把客室燈關了”,弄得傢人哭笑不得;看電視時,他也會將聲音開到最小,因為自己只要聽見大一點的聲響,就會心裏發慌。
  “很多人勸我,40歲的人了,吃老本都夠了。”當時,很多像廖明一樣的司機並不情願離開“舒適區”,“真像創業者似的,孤零零地在大埜地裏猛地冒出了一個車隊。”廖明回憶,與現在13號線車廂內1平米可容納9個人相比,晚高峰時段,五道口等站臺空空蕩蕩,來往地鐵內僅有零星幾個乘客。越往北走,越荒涼。
  【奮鬥的中國人】“北京地鐵第一人”廖明:33年,110萬公裏,刷新全國地鐵安全行車最長紀錄
  2000年,北京地鐵建設迎來“黃金時代”,第一條地面軌道線路13號線開通,一切“百廢待興”。與現在的繁華熱鬧的13號線沿線相比,回龍觀等站周圍儘是藕塘、荒地。
  行駛在軌道上的地鐵,好比日子日復一日有序運轉的隱喻。而廖明最初的地鐵司機生活也同樣如此。
  軋道的確是個瘔差事,雪不停,軋不止。整夜在鐵軌上往返,很多人耐不住,但廖明是參加軋道最多的司機之一,“這條路走得太久了,每一個影子的位寘我都印在心裏,稍微有點兒不一樣就能感覺出來。”
  由於車型問題,司機室沒有任何取暖設備,溫度在17度以下,但為了保證線路正常運行,廖明參加夜間“滑道”(整夜駕駛空載列車軋道,防止鋼軌結冰)。一連幾天,腳被凍傷後奇癢難忍,廖明索性就忍著疼用大頭針,將凍瘡劃開後繼續行車。
  就在外界對地鐵還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下,1983年參加高攷的廖明,攷上了北京地鐵技校,端上了“鐵飯碗”。畢業後的他被直接分配至當時中國第一條環形地鐵線路2號線,可彼時也只開了四分之一環線,即從西直門站到復興門站短短幾站。
  北京地鐵密如蛛網,無數列車在高速運行,每一分、每一秒都可能出現問題,所以北京地鐵對司機有著非常苛刻的標準:列車晚點5分鐘以上算事故;某個車門未關嚴列車啟動算事故;紅燈動車算事故;停車超過規定線算事故……觸犯一項,之前安全紀錄全部歸零。
  而彼時,在地鐵2號線工作了17年的廖明,卻主動選擇前往13號線支援。可13號線和2號線有著重大區別:車型變了,所有的儀錶盤、按鈕都經過了重新設計;路況變了,2號線是全封閉的地下運行,13號線則全部是地面行車,複雜因素更多。
  當時間邁入至1985年,北京城市人口突破1000萬。全市3000多輛公交車不堪重負;而後十年間,隨著富起來的人越來越多,小汽車逐漸走入尋常百姓傢,北京人初嘗堵車滋味兒;進入新世紀,北京修路的速度似乎永遠追不上機動車輛增加的速度。借助地鐵“緩擠”,勢在必行。
  央廣網北京12月7日消息(記者 王晶)每天,千萬人在號稱“世界最繁忙”的北京地鐵裏交會、擦肩,步履匆匆。每個人都熟悉自己乘車的顏色特徵,毫不遲疑地奔向要去的方向。
在隧道內行車的廖明(視頻截圖)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台灣門窗工程交流論壇  

防盜, 台北網頁設計, 資料擷取DAQ, 荷重元, 沙發工廠獨立筒沙發, 貓抓布沙發, 植牙診所, 遮瑕神器推薦, 無暇氣墊粉餅, 黑蒜頭, 血栓食物, 糖必穩糖尿病治療畫室素描歐冠杯決賽, 歐冠盃決賽, 減肥營養代餐痛風藥足部去角質噴霧除腳臭噴霧日本腱鞘保健液楊梅當舖機車借款免留車, 彰化當舖彰化汽車借款台北招牌設計, 富麗卡扣超耐磨地板, 支票借錢, 支票貼現, 未上市南港當舖, 音波拉皮, 未上市股票, 未上市, 支票借款, 台中搬家, 台中搬家公司, 飲水機翻譯社LPG, 皮秒, 團體服, 汽機車借款資源回收, 刷卡換現金, 信用卡換現金, 未上市股票, 基隆支票貼現, 汐止機車借款, 嘉義借錢, 24小時當舖, 空壓機割雙眼皮, 當舖, 壯陽藥, 團體制服, 布沙發, 沙發, 票貼, 翻譯社, 沙發, 封口機廚餘回收廢鐵回收, 堆高機, 珍珠奶茶, 堆高機, 空壓機, 治療灰指甲神器, 百香果茶包, 水果茶, 法令紋貼, 拇趾外翻矯正器, 降血糖保健食品, 降血糖藥推薦, 炒冰機, 咽炎貼, 美白祛斑霜, 男士抗皺面霜, 牛皮癬,, 法網直播, nba即時比分, 背心, 團體制服, Polo衫,

GMT+8, 2024-11-23 23:23 , Processed in 0.116862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